阅读·分享·致知

汤中秋荐书:《延安归来》

来源:9999js金沙老品牌发布者:徐康发布时间:2023-11-28

作者:黄炎培


推荐人:汤中秋(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既薄又“重”的书。说它薄,是因为一共才69页、两万八千字,只有1篇文章、5篇日记、2首诗;说它“重”,是因为近代史上著名的“窑洞对”就载于此书,中国共产党找到的跳出“国家兴衰周期率”的第一条道路,借由此书传播开来。

1945年7月1日至5日,黄炎培、褚辅成、冷遹、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等六位国民参政员,为推动国共团结商谈,飞赴延安访问。回到重庆后,黄炎培写下《延安归来》一书,并于同年8月在重庆国讯书店出版发行。

回到重庆后,因“各方面朋友纷纷问我延安的情形……着实应接不暇”,于是黄炎培写了篇《延安归来答客问》一文,对延安之行的动机、去延安的名义、对大局的看法、对延安的观感、延安的政治作风、与中共领导人谈话的经过、国共合作的前途等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回答。而此行的详细过程,则在5篇日记中进行了记载。2首诗歌,一首为古体诗《自重庆之延安》,一首为现代诗《延安去》,乃作者对此行的感慨。据此书开篇的出版说明介绍,目前市面上仍可见当年国讯书店出版发行的繁体中文竖排版,此次出版改为了简体中文版。

此书很好读,一是篇幅短,大约不要一顿饭的功夫即可看完;二是语言朴实、简练,毫无废话,亲切、生动的阅读体验让人一口气读完而不觉得累。这本书的可读之处,除了有关“窑洞对”的记叙之外,还有对当时共产党人的直观印象,对共产党所领导下的延安地区风物人情、社会管理、政治活动的如实描述,以及黄炎培本人对所见所闻的评价。

关于共产党人的印象,黄炎培的描述都很简洁但又不吝赞许。关于毛泽东、朱德,他的描述是“至于中共重要人物毛泽东先生,依我看来是一位思想丰富而精锐又勇于执行者。朱德先生一望而知为长者。”至于中共的高级将领“轰轰烈烈的贺龙、彭德怀、聂荣臻、林彪、刘伯承诸位先生”,黄炎培以为“一定脱不了飞扬跋扈的姿态”,见到之后却是“沉静笃实中带着些文雅,一点没有粗狂傲慢样子”,直呼“真实出于意外”。

书中的5篇日记,让我们可以一窥1945年的延安风貌。“街道是整洁的,阶下有水道” “没有看到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他们叫做二流子” ,而人们的精神面貌则是“在街上绝对没有看见过一个面带烟容二颓唐的人”“男女都气色红润,尤其是女子,特别秀硕”。除了风物人情,书中对延安的政治活动着墨最多。比如共产党畅通言路,“个个人得投入街头的意见箱,也个个人得上书建议于主席毛泽东”;比如延安的供给制和劳动制度,“这里公务员的衣食用品都是公家供给的” “生育一切工费,连纸都由公家供给”“作家领取纸笔,不加限制”。在供给制的基础上,为贴补公职人员日常开销,“政府奖励每一公务员和他的家属努力生产……这种生产所得,都归他本人的”,黄炎培离开延安时购买的一个黏土纪念品,“据说是一位大学教授太太的杰作”。等等。

特别难得的是,黄炎培在来延安的第四天见到了邹韬奋的次子。当时邹韬奋逝世近一周年,因邹韬奋曾经在黄炎培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共同创办的中华职教社任编辑部主任,应朋友们之请,黄炎培在第五日早晨,写下了一篇饱含深情的纪念邹韬奋的文章。当天的日记不仅记下了这篇纪念文章的全文,还记录下了写作过程中:“写至此,我哭了”“我大哭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年届六十且重情重义难以自已的黄炎培。

当然,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黄炎培如实地记录了当时与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就国共合作所做的交流,以及对国共双方观点的记载。这些就有赖诸位读者自己慢慢去读了。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