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ay, the young generation in China is following the footprints of predecessors like Qiaonian and Yannian. This road is paved with thorns and storms, but the young have never been afraid.”(如今,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追随着陈延年和陈乔年等先辈的足迹。这条路布满了荆棘和暴风雨,但年轻人从未害怕过。)
2021“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湖北赛区决赛,外国语学院英语Q1841班杨天平做“Red Star over China, an unfinished story”(红星照耀中国)定题演讲。她凭借优美的语音语调、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大方的台风赢得评委一致好评,获得大赛一等奖。
赛出来
“不给自己留遗憾”
一头利落的短发、一身简单的黑白西装,褪去平日里的腼腆慢热,站在“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湖北赛区演讲台前,熟练的美式发音、层层递进的逻辑,杨天平自信大方,侃侃而谈。
2020年度“希望之星暨希语盛典”英语风采大赛全国一等奖、“英咖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全国三等奖、第25届中国日报社“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省二等奖、外研社英语辩论公开赛省二等奖……
(左二为杨天平)
这一项项比赛荣誉,见证了杨天平的成长。
回忆起第一次出校参加的大赛——2019年在武汉大学举办的“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由于缺乏比赛经验,在现场提问环节,杨天平因第一个问题回答超时而导致第二个问题没有时间作答,与一等奖擦肩而过。
“第一次出校参赛,当时我非常紧张,下台时都走错了方向。”谈起那次经历,杨天平释然地笑了笑。“那次定题演讲主题是‘2049年,我的故事’,我找不到重心,稿子改了七八遍。”她说。
“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是目前全国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英语演讲赛事之一,也是唯一被纳入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项目的英语类竞赛。大三时,杨天平因为时间原因未能参赛,“这也成了我的一个遗憾,所以大四了也还是想去试一试。”
杨天平补充道,“我对今年比赛的题目很感兴趣。今年正好是建党百年,看了《觉醒年代》这部剧,深受触动,陈延年、陈乔年这两个角色尤其打动我。平时我对外事外交又很感兴趣,就想通过演讲的机会站在舞台上,向大家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这一次,演讲稿只修改了一遍。与曾经的生涩相比,如今的杨天平在演讲台上更加自信、自如。
赛前,英语演讲辩论队指导老师侯香浪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备战计划”:首先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即兴演讲训练——结合往年题目出题,限时演讲,训练如何破题、如何构思,在演讲的内容和结构上给予指导;其次是在陌生人面前“练胆量”,邀请杨天平在他的授课班上进行赛前模拟——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和评委问答三个环节,展示的同时也对学弟学妹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最后是安排演讲辩论队的同学进行赛前“陪练”,两人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轮流出题,轮流作即兴演讲,相互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让杨天平印象深刻的比赛还有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线上参加的“希望之星暨希语盛典”英语风采大赛。疫情并没有阻碍杨天平参加比赛的脚步,怀着对英语的热爱,她勇于挑战自我,参加了这场比赛。与其他演讲类比赛相比,该项赛事更考验选手的英语综合能力。面对选手们“各出奇招”的才艺展示,杨天平另辟蹊径,通过模仿不同国家的英语发音,展示不同国家语音语调的独特魅力,以幽默诙谐的方式突出重围,赢得评委的认可,最终获得全国一等奖。
备赛过程和竞赛经历带来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逻辑的训练、视角的开拓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在一个个演讲台上,杨天平看到了来自不同高校热爱英语的同学,也看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更加坚定了在英语专业学习的决心。
学下去
“比赛和专业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优美的语音语调、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大方的台风何以练得?
这离不开每一次课前的预习准备,每一节专业课上的听、说、读、写、译练习,课后的复习、总结、积累,更离不开“第二课堂”上的每一次交流对话、辩论对垒、演讲展示。
在确定要继续学习英语专业后,杨天平利用假期时间,有意识地在看剧时积累词汇、观看TED演讲,让自己沉浸在“地道的”语言环境中。
回顾自己的专业学习经历,第一次正式站上演讲台,是在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振的英语语音课上模仿名人演讲。她说:“老师在课堂上会为我们纠正发音,我模仿的是杨澜的《重塑中国的一代人》,这次演讲对我的影响很大,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里面的台词、杨澜的语调和肢体动作,也算是开启了我演讲的大门。”
“专业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杨天平分享道,“在英语专业课上,老师都会用全英文教学,与我们沟通互动,我很喜欢抓住课堂互动的机会,让自己开口说英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口语以及表达能力。”
课后,朗读英语文章、唱英文歌、PPT演讲等“花式作业”也让杨天平在一次次积累中打下基础,任课老师及时的点评和指导也常常是鼓舞她的“正向反馈”。
在专业课学习之余,外院开展外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运用能力,建有演讲辩论队、口译队、米罗阁戏剧社、EFY英语调频台等10个学生实践实训团队。
英语演讲辩论队成立于学校组建之时,完备的训练体系、浓厚的团队文化、老师的倾心指导,使这支团队年创佳绩,每年都有在国赛、省赛中脱颖而出的队员,杨天平就是其中之一。
“Passion for speech, practice for perfection”(热爱演讲,追求完美)是演讲辩论队的宗旨。“我们每周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进行训练,老师总会亲自到场来指出我们的问题并给予指导。”杨天平介绍道,“从介绍式演讲到说服式演讲循序渐进。侯老师对我们的词汇、阅读听力都会进行针对性训练,语音、语调也会系统性教学指导。”
正是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扎稳打,成就了今天的杨天平。
连续两年获得藏龙奖学金,当问到如何平衡比赛与学习的时间精力时,杨天平歪头笑了笑:“我觉得比赛和专业课学习是不冲突的,平时在备赛期间积累的词汇,在课堂学习和我的论文写作上都用的上,考试集中复习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压力。”以赛促学、赛学相长,杨天平在英语专业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但她更想出去看一看,将所见所学用到实处。
用到位
“语言是桥梁,更想尝试新事物”
(右一为杨天平)
在杨天平看来,英语不单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有文化、有底蕴的语言。“语言是了解另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和基础。当你真正了解这门语言,会非常有成就感,能更加深入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且享有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
2019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赛场上,身着白绿相间的统一服装、胸戴志愿者证的杨天平,是负责铁人三项项目的志愿者之一。比赛期间,来自加拿大的女运动员在骑行过程中受伤,由杨天平用英语沟通、全程陪同。事后,外国友人真挚地用“keep her warmer and accompany her”(温暖和陪伴她)表达感谢,并将队服送给她留作纪念。“虽然在风雨中奔波劳累了三天,但真的很感激这次志愿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运动赛事的魅力。”杨天平在朋友圈分享道。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武汉姑娘,通过这次志愿经历,杨天平深切感受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性。“我和外国运动员聊天,在军运会之前,他们只知道中国有北京、上海、香港这些城市,并不知道武汉。当时我的感触特别深,自己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去对外交流、传播我们的文化。”
英语作为语言是立体的,需要的能力是多元的。
为了学习更多技能,积累更多经验,杨天平主动应聘国际交流处助教,协助外教工作、带领留学生参加比赛、处理文书和翻译工作;为了解深入英语教育工作,杨天平利用假期时间在校外培训机构实习,担任口语助教,将自身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
担任演讲辩论队队长期间,杨天平和搭档方源负责管理队内每周一次的辩论训练与每两周一次的演讲训练,同时负责部分校外比赛的组织工作。“勤奋,上进,可爱,优秀。”现任队长、商特2041班胡上榜这样评价她,“她每一天都过得特别充实,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都特别好。队员们从她身上可以学到很多。”
日常生活中,杨天平喜欢尝试新事物,学习新技能。探店打卡、拍Vlog、剪辑视频,“我是一个会给自己不断充电的人,我喜欢一直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杨天平说,“‘双减’政策落地之后,读英语专业的很多同学都面临着就业压力,但我还是想坚持英语专业的学习,新媒体、外事外交都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领域,希望英语在未来能成为我尝试这些的桥梁。”
在演讲结束后的问答环节中,评委老师问如果现在陈乔年和陈延年还在,他们会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什么?杨天平回答道:“他们会规劝年轻人不应放任自由,应该对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于尝试,努力提升,敢于担当,谱写《觉醒年代》的续章。”
近期推荐
湖北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 / 张若雨 黄雨欣
文字来源 / 大学生记者团 葛文瑄 张若雨
吴佳睿 王睿涵 黄雨欣
审稿 / 金苑
征集【文字 / 摄影 / 视频作品】
欢迎投稿至:news@hbu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