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致知

汤中秋荐书:《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

来源:9999js金沙老品牌发布者:徐康发布时间:2023-06-12

作者:韩毓海


推荐者:汤中秋(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推荐理由:


国内写毛泽东主席的书有很多,这是我读到的最独特的一本。

作者韩毓海是北京大学的文学教授,他以史料为基础,讲述了毛泽东主席作为一代伟人,从出生到建立新中国的人生历程。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其中最值得一读的,应该是本书的前两章“地才”和“惊奇者,人类之生涯也”。在这两章中,作者以翔实的史料讲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早期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哲学。

在第一章“地才”中,作者认为毛泽东的思想形成于湖南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并提出如果存在“湖湘学派”的话,毛泽东毫无疑问是集大成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阐释者和伟大的继承者,毛泽东认定来自儒家、佛家与法家的“初心”与“王道”为中国传统的精华,这种态度终其一生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如果说中国传统的精华,决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处世态度的话,在湖南长沙的求学经历,则打开了毛泽东的眼界和格局。第二章“惊奇者,人类之生涯也”,详述了长沙求学对毛泽东的影响。

到长沙之后,毛泽东有半年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在这里给他最深影响的,算是图书馆门厅里挂着的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1951年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对新民学会成员周世钊说,“我每天经过那里,总是站着看一看” 。这就不难理解,新中国成立前从没有出国的毛泽东,为什么能对世界局势做出精准的判断,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的标语“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后面,紧接着的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正是这幅世界地图,引发了毛泽东对宇宙大本大源问题的思索。但是,这幅地图和图书馆半年的“闭关”学习,并没有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只到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本来是带着“教师梦”进入一师的,但杨昌济老师主讲的《伦理学原理》,让他找到了宇宙本源的答案:“变化”。他在德国哲学家泡尔生的这部代表作的批注中写道:“世界各种现象只有变化,并无生灭成毁也。生死也皆变化也……生于此者,必死于彼,死于彼者,必生于此,生非生,死非灭也” 。既然“死非灭也”,那么就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死、及至看待变化。毛泽东将这一积极态度定义为意志——“首先就是人对于变化所怀抱的积极态度” 。正是在追寻世界本源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主席胸怀世界的格局、洞悉宇宙和人生大本大源的智慧,以及“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而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

正是因为毛主席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批判继承,借由阅读西方哲学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选择,形成了他早期的两大理论来源,并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了两者与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最终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

2016年,本书出版后,韩毓海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网专访时告诉记者,毛泽东酷喜读古书,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政治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术”“法”“势”。但事实上,无论是代表领导管理方法的“术”,还是代表使人人平等的“法”,在代表民心所向的“势”面前都不堪一击。如果失去了民心,失去了人民的支持,那政权是不会有力量的,是不稳固的。韩毓海分享了一张照片,是两对革命者在毛主席窑洞前举行婚礼时拍摄的。也就是在这个窑洞前,毛主席曾经这样归纳革命者的美德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对于励志笃学、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毛主席归纳的革命者“三大美德”,既可指导自己“独善其身”,也能引导自己“兼济天下”。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