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要闻

温兴生: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

来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发布者:陶慧发布时间:2023-04-25



  本文原题目为《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意涵、原则与路径》,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摘要:新征程中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旨归,是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学习经历的应然走向。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必须以党的领导明确政治方向,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提供发展动力,以协同融合形成执行体系,全面构建更有引领力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更有发展力的学科专业体系、更有创造力的科研创新体系、更有凝聚力的人才资源体系、更有竞争力的内部治理体系、更有续航力的条件保障体系。


  关键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高校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遵循。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要先行。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要在分析内外形势、把握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意涵和主要原则,作出科学的路径选择,从而实现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意涵


  1.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然包含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赋予其新的内涵特征与历史使命。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着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和重构高质量教育体系,聚焦在高等教育领域,必然要推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成教育强国的根本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现代化强国,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特别是高等教育强有力的支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必须推动其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积极推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既是应对新的挑战建成教育强国的要求,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2.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要求我们在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都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直接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持和理念支撑。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应继续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提升高校的整体创新能力,为各个领域培养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高校应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从大到强的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需求,形成新的发展观。因此,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其重要支撑。


  3.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旨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和国家完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和长足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充满期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特征曰;既是党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遵循和出发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加强教育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办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是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增进民生福祉、缓解家庭教育压力、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供可靠保证,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旨归。


  4.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是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学习经历的应然走向


  为高校学生提供更高质量学习经历是高校教育供给质量的核心。当前高校教育供给质量保障逐渐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即关注学生作为个体存在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经历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新视角。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其在校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参与和感知最能反映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内部供给。


  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供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重营造物化环境,以物悦人。物化环境是校园之形,对育人过程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二是要优化规章制度,以制育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发展”的高校管理理念是高质量学习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优化教师队伍,以人成人。高质量的学生学习经历既需要“真学者”创造真学问,更需要“好老师”传播好学识,以教师发展带动学生成长。四是塑造精神文化,以文化人。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整合和凝练出来的,反映师生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和行为准则,是一所大学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教育是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高校教育活动不是利用标准化的模板和操作流程去制造缺乏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机器”,学生高质量的学习经历需要通过环境创造、交往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在顿悟中掌握新知,使学生自主发展成为更完整的人,这是当前加快构建高校高质量教学体系的应然走向。


二、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原则


  1.以党的领导明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委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领导保证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贯彻落实,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要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以党的思想领导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用正确思想引导人,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用科学理论培养人,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要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以党领导下的科学治理为学校深化改革提供实践动力。要发挥高校党委对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等问题的政治把关作用,发挥学校党委在学校议事决策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要强化高校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大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政治能力,不断加强对广大师生员工的政治引领,有效应对和解决在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推动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真正落在实处。


  2.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在加快建设高校高质量发展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进一步改进党管教育、党管人才工作,动员、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实践教育各环节,让学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布局、管理体制、资源配置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谋划,学科体系、教学体系、保障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以立德树人作为“好专业、好课程、好教材、好实验室”建设的第一标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夯实思想基础,为学校人才培养夯实政治基础。


  3.以改革创新提供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校要以改革为牵引、以创新为驱动,适应社会发展变革、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等新的趋势,不断破除制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障碍,构建协调开放、引领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体系,要形成以改革创新为路径的导向,树立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完善改革创新的实现机制,不断推动组织、体系、流程创新;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办学治校水平。要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和动能,不断从深化改革的新成效中汲取力量,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调动干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师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工作的活力。要加强制度建设,打破制度上的制约和限制,形成适应和激励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要发挥在科学研究中的优势,及时将创新理论成果和技术成果应用于高校发展,以理论作为先导,以技术和数字化赋能,使高质量发展体系设计科学、运转高效、成效显著。


  4.以协同融合形成执行体系


  加快建设高校高质量发展体系,要构建集学校层面、职能部门、各二级学院于一体的多层级贯彻执行体系。构成多层级贯彻执行体系的诸要素之间要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形成协同运作效应。除了要有共同的目标、共享的资源和信息系统之外,多层级贯彻执行体系更需要强有力的协同、整合和保障机制,需要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共同构建理念、平台、队伍、方向、制度“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要建立健全运行畅通、保障有力、有效协同的完整制度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反馈调节机制,确保制度有效运行。要进行多主体、多层次的立体式融合交叉,有效推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科研和学科资源集聚与整合,在育人、学术和文化等方面不断涌现创新成果。


三、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发展体系的路径


  1.全面构建更有引领力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


  第一,加强“五育”思想引领。构建更高质量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必须持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领会德智体美劳育人内涵的“变”与“不变”,以此为根本指导,结合高校办学特色,厚植育人底蕴。第二,厚实“五育”发展基础。作为全面育人的有机整体和系统工程,“五育”中的任何短板弱项都会影响高质量育人体系的建构。因此,要全面布局,聚焦育人短板弱项,及时补强,进一步夯实高质量“五育”育人体系的发展基础。第三,一体推进“五育”并举。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必须积极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在高校育人实践中,不仅要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更要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育人相统一、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融通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找准切入点,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要素的协同耦合,切实推进“五育”一体化发展。第四,提升“五育”育人实效。高质量的德智体美劳育人体系必须有长效机制作为强有力的保障,具体来说,需要从加强制度设计、激发主体意识、科学质量监控三个方面构建长效保障机制,这也是高质量育人体系良性循环的必然要求。


  2.持续建设更有发展力的学科专业体系


  第一,服务国家发展。在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中,以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集中优势资源,建设重点学科,突出重点学科在配置资源中的集聚作用,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加强特色优势学科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着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高原”学科群,不断提升学科整体水平。第二,促进学科协同创新。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加大学科创新融合,引导和激励“学科内部的小交叉、学科之间的大交叉”,通过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来加速优势学科的建设,推动特色优势学科相互促进发展,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发展点,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和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第三,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基于高等学校的多重职能,从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价学科的水平和贡献,应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减少评价的行政色彩,加大同行评价的分量和力度,从而通过评价这根指挥棒,引导高校学科更加专注于内涵建设,更加专注于履行职能,激发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保持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3.加快形成更有创造力的科研创新体系


  第一,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科研制度。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破除阻碍科研创新的制度藩篱,推动在知识产权保护、科研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研发潜力,提升科研人员及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科研创新提供制度性保障。第二,提升科研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改变科研资源在各高校学科专业中不合理分布的现状,通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合理配置科研资源,优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定位和布局,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领域补齐短板,提升科研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第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科研创新中首先应大力弘扬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严谨求实、诚信为本的科学家精神,营造激励自主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特别要重视提倡和鼓励创新活动,从而在高校科研创新中形成一种勤于创新思维、勇于创新活动和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科技强校和创新型高校助力。


  4.不断夯实更有凝聚力的人才资源体系


  第一,加强党建对人才工作的引领驱动。高校党委要将强化党建引领与人才赋能相结合,与高校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不断团结和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第二,改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方法。高校要围绕学科方向汇聚人才、发展人才,从战略上把握学科布局、稳定学科规模、优化学科结构、聚焦学科特色和优势,在学科规划的引领下,把引才大门开得更大,把用才机制搞得更活,把育才措施做得更实。主动“引”,重点“挖”,大力“奖”,广泛“宣”。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以最宽的视野“相马”,以最优的政策“育马”,以最好的平台“赛马”,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挂帅出征”,鼓励作出标志性成果,提升“蓄水池”水位,聚集更多优秀人才。第三,强化人才服务的各项保障。要持之以恒地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优质的生活环境,努力让人才留得更加长久、安心施展才华。建立“租、购、补”一体化人才安居保障体系,通过打造人才公寓、人才周转房,发放购房补贴等,解决人才安家问题。在人才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服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提供贴心服务保障,推动审批事项限时结办,推行“要素跟着项目走”“领办+代办+专办+一网通办”工作机制,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让教师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教师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到教学育人上。


  5.健全完善更有竞争力的内部治理体系


  第一,持续完善学校制度体系。要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履行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构建以学校章程为统领,围绕党委、行政、学术、民主等领域,建立规范统一、分类科学、层次清晰、运行高效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第二,全面激发基层治理活力。高校要建立资源配置机制,将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等下放给学院,让学院拥有更多财务自主权,授权学院在人才引进、教师职称晋升、薪酬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推动学院成为办学实体。同时,要激发师生活力,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会、妇联、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不断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第三,深入推动信息化建设。高校要加强信息化质量建设,不仅要关注系统功能的实用性,还要注重系统间的兼容性。强化功能整合,实现信息纵向打通、横向协同、集成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此外,要坚持“让信息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一站式办事大厅等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为建设更有竞争力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6.加快建设更有续航力的条件保障体系


  第一,完善条件保障体系的领导责任制。要确定建立与高校的发展目标定位相适应,与学校的规模、结构相适应,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教学观念相吻合的条件保障体系。成立条件保障体系专项工作领导机构,制定相应工作规划、工作程序和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形成责任有主体,协作有章法,工作有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第二,完善条件保障体系的管理制度。按有关法律规定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的经费投入制度,切实保障经费投入。用制度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把有限的教学经费等资源条件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高校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急需改善的薄弱环节,提高条件保障体系的实效性。第三,完善条件保障体系的预警和督办机制。高校应定期开展对条件保障体系的检查工作,发现和预测条件保障体系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实行预警通报和督办制度,由高校条件保障体系专项工作领导机构责承和协调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善和解决,并确保办理速度和质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