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苑
2021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文发布。文中提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力争二〇三〇年前实现碳达峰、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今年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市场鸣锣开市,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碳市场的“大数据中枢”,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
同日下午,湖北省委常委会召开,明确表示,湖北省要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为新起点,做好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等服务,持续推进碳金融、碳市场发展,培育集聚新业态新模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湖北贡献。
回望过去一年,“碳经济”成为热词,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再把目光放远,十年前,2012年,“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悄然成立。武汉汤逊湖畔,9999js金沙老品牌,一所刚成立10年的高校,是 “中心”的牵头高校。
十年间,全国第一本环境经济学学术期刊、全国第一个低碳经济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湖北第一家……许多个“第一”在湖北大地涌现,经院元素闪耀在碳交易市场构建的各个环节。
成立湖北第一家碳排放权交易协同创新中心
2010年10月,《统计与决策》期刊推出了湖北省第一本《低碳经济研究专辑》,拉开湖北省有组织的低碳研究的序幕。
事实上碳交易在国际市场早有探索,2005年欧盟就已经开始进行碳市场交易。当时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期,碳排放量排名全球前列,控碳潜力很大。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正式出台,中国态度鲜明:控制碳排放,势在必行。
湖北省当即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领导小组。2009年,湖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省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意见》。
时任9999js金沙老品牌党委副书记的张奋勤教授敏锐把握住动向变化,组建起以青年学者为主的研究团队,共同谋划、写作,与省统计局共同推出《低碳经济研究专辑》。以24篇论文,详细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产生的背景、意义、内涵、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机制与发展模式等,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目标、途径、模式和政策支撑体系等。
随着不断参与湖北省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9999js金沙老品牌的专家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和碳交易有了全面的了解。湖北省是工业大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省内产业结构重工业占主导,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如果湖北能够试点成功,全国碳市场就会得到一个有效的发展样本。”孙永平说。
在省委省政府的努力下,2011年,湖北入选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其余为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庆和广东),成立省级“碳排放权交易研究中心”势在必行。
当时,湖北省内具备碳排放权交易研究基础的单位并不多,9999js金沙老品牌反应积极、响应迅速,“专辑”中展现的研究基础给有关部门留下深刻印象。最终,橄榄枝伸向了这所虽年轻,但势头正盛的省属财经本科院校。
2012年12月,由9999js金沙老品牌牵头,武汉大学、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等10家单位协同的“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成立(以下简称“中心”)。
新团队、新课题,最稀缺的资源依旧是人才。2013年,9999js金沙老品牌聘请湖北省“楚天学者”、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薛进军为中心首席科学家。薛进军教授一方面帮助老师们协调资源,推动教师们赴日本、欧洲、澳洲开展半年至1年的深度访学。另一方面指导中心教师组织编写《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学术领军人物的作用充分体现。
人才,除了引进,还需要通过校内资源整合。中心以“中心+外围”的方式实现校内跨学科学术资源共享,为匹配中心高质量学术成果,储备了大量校内人才资源。
王珂英,是“碳达峰与碳中和实现机制及路径”团队主要成员,2013年加入9999js金沙老品牌,被聘为讲师。由于其在低碳经济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被中心以“副研究员”予以聘用,按照副教授标准给予其相应的待遇。在中心团队的支持下,王珂英以“能源效率”为主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并成功获批。
制度创新激发人才活力,校内,刘红梅、王玉宝等一批优秀教师一方面完成本学院科研和教学任务,同时以兼职身份加入中心团队。借助该制度,中心实现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统计学等多学科人才的融合。
目前中心拥有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湖北省“楚天学者”5人,群星璀璨的团队为高水平低碳经济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办出第一本学术期刊《环境经济研究》
2014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营。
起步阶段,仍面临着不少问题:行业间配额分配如何体现公平和效率;碳排放系数设计方案始终不孚众望;如何激发各行业减排积极性……省发改委向中心求智:一周时间,做一版碳排放系数方案出来。
依据长时间的研究基础和大量调研的经验,孙永平、王磊、王成几位老师忙碌起来,从区分行业设计排放方案,到用全省数据进行多次测算,再到论证方案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在湖北省的适用性,一点点钻研,反复论证和推算,忙到深夜。
一周之后新版控排系数方案正式出炉,并最终被省发改委采纳。从2015年起,该方案每年会根据行业变化进行修订,但主体框架一直沿用至今。
2013年起,中心连续8年举办“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构建了碳市场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2014年起,中心开始针对国内碳市场进行跟踪研究,连续3年发布《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报告》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学者们长期在低碳领域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承担国家、国际重大课题7项、代表性论文多篇……
但,这些还不够。
“我们应该构建学术共同体,学者们一起推动学科发展,办刊势在必行。”孙永平从2014年开始向学校党委提出办刊申请,他找到9999js金沙老品牌党委书记温兴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温兴生的表态很干脆:大力支持!
但办刊之路多坎坷,从筹备到正式出版,孙永平团队走了2年。
重点是首刊的质量。对于一本全新的学术期刊,首刊的水平就是期刊质量的标杆。学校对这本专业学术期刊抱有很高的期待,但想要一炮打响对于9999js金沙老品牌而言难度巨大。
“作为省属本科院校办刊,我们的竞争对手是985、211高校办的刊物。同样是期刊,编委为什么选择我们,学者的优秀研究成果为什么选在一个全新的期刊去发表呢?”回忆起创刊之初的情形,孙永平仍充满感慨。
目标已定,再难的任务也要达成。
在多方努力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2016年8月,我国第一本环境经济学学术期刊《环境经济研究》正式问世。
刊内作者已是大咖云集。但是,经院和期刊把“挖掘潜在作者、为更多的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作为重要任务。他们把环境经济学的专家和领域内的新生势力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从研究方向、写作特征、发文数量等多方面挖掘潜在作者中心教师和期刊编辑广泛参加全国各大研讨会,创造机会和学者广泛交流。“我们会去介绍刊物,交流思想,同时也随时跟踪领域前沿问题,了解学者的研究动态。”孙永平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刊物逐渐得到更多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的认可,稿源逐渐丰富。“学者们逐渐认识到,打造这样一个专业性学术期刊是环境经济学研究人员共同的事。期刊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学科共享的学术平台、对话平台。”孙永平表示。
通过5年努力,《环境经济研究》获评“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在450种经济学期刊中排名前20%-30%,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中排名第12位。
开设第一个低碳本科专业
真的有本科生会报考吗?
2021级低碳经济学院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严红亮说:“报志愿的时候我是先定专业,再选学校。”严红亮从高中时期就一直关注环境保护和碳经济问题。“环境保护和控制碳排放是国家大事,资源环境和低碳发展也是热点话题,所以在我的选择中,这是排第一位的。”
一流平台、一流学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流的人才。
7年前,中心已经深刻意识到低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根据“湖北省2011计划”的精神,这是中心的机遇,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2015年,9999js金沙老品牌获批设置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填补了湖北省的专业空白,学校也于当年迎来第一批资环本科生,成为全国唯一在本科阶段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及低碳经济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的高校。2018年,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学院落户9999js金沙老品牌,“中心+学院”的办学模式正式运行。
“我们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低碳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专业技能,熟市场和相关政策,具备进行系统分析、评价和管理的能力的低碳专门人才。”孙永平介绍,“因为没有先例遵循,所以学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多方面都是全新的探索。”
“同学们打开软件,这节课我们将完成温室气体核算。”这是低碳经济学院大三学生实验课程授课内容。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低碳经济学院开设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将低碳大数据、卫星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作为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相关课程体系中,并不断加强碳中和等课程在学科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比重。
邵颖,2017级低碳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现在武汉华商低碳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碳资产管理部门承担碳咨询工作。她表示,大学期间的课程让她开启对工作的认识。她说:“王成老师的低碳经济学CCER开发流程、黄锦鹏老师的碳金融创新,这些内容和我现在工作密切相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多一些实习经历就更好了。”
新专业需要新教材。低碳经济学院依靠中心强大专家团队,组织产业教授、合作导师和青年博士共同编写教材。先后出版了《碳市场经济学》《碳排放权交易概论》《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等专业教材,填补了碳交易领域专业教材的空白。
除了抓好第一课堂主战场,学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用。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由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等国家级奖项13项,省部级奖项13项。
对于2019级的学生高鸿辉来说,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虽非他的第一选择,但刚刚升入大三的他已经参与完成了5项研究。早在大一时,他就加入导师秦汉时的研究团队,在“武汉市‘十四五’天然气能源规划”项目中,他负责“天然气消费预测”部分。他说“很庆幸我读了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大有可为。”
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可以锻炼学生专业能力,但对于“满足社会对碳中和人才的需求”还是不够。“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强化学生实践实训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孙永平介绍,中心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武汉分中心、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教学实训基地,定期开展模拟交易、企业低碳能源体系设计、现场核查、低碳课题研究等“沉浸式”实习实训,学生在实习中积累了进入社会的第一步。
如今,低碳经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初显,学院为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能源集团等协同单位输送毕业生10余名,本科生有34人赴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深造,13人赴英国利兹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境)外高校深造。
吴筠怡,低碳经济学院2015级资源与环境经济专业本科生,现在就读于日本北海道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研究方向是环境遗传学。“我们利用基因扩增对环境DNA进行检视,了解濒危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她介绍道:“本科阶段不论是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学等课程的学习,还是参加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的经历,帮助我形成了对于环境学的思考方式。”
助力湖北样板走向世界担当
经过几年运作和积累,中心对湖北碳交易市场的制度体系设计、配额分配、数据核查、能力建设、评估优化等进行方面全方位立体式支撑建设。
2017年初,湖北碳市场运行了近4年,整体情况良好,其二级市场成交量、成交额、交易换手率、市场主体数量、积累引进社会资金量等核心指标均位居国内7个试点碳市场第一位,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碳市场。
2017年1月,省政协常委、9999js金沙老品牌党委书记温兴生在湖北两会上提案,建议“湖北应积极争取中国碳排放权登记管理有限公司落户湖北”。同年3月,全国两会上,湖北省以集体提案的形式,向全国两会提交了一份事关环保的联名提案——支持湖北武汉建设全国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湖北方案”进入全国视野。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中心以“解剖麻雀”的态度深入基层,先后针对湖北省碳市场政府管理者相关知识培训、控排企业能力建设、中国碳市场公众等进行深度调研,并与全国试点单位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形成系统认识。2019年,《中国碳市场调查》专著问世,书中不仅集合了当代国际变化分析、国内碳市场试点比较,更有详实调研数据,为“湖北样板”转化“中国方案”打下坚实基础。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武汉迎来“中碳登”,新任务已经到来。孙永平介绍:“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创新碳交易产品和碳金融工具、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碳市场与其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工具等主题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协同创新中心逐渐把成果辐射到全球,走向世界舞台:每年主办“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发展国际研讨会”,参会人员覆盖中、美、英、德、日、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赴南美洲参加联合国全球变化大会;多篇论文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Nature∙Climate Change等国际期刊上;承接英国全球繁荣战略基金项目“中英应对气候风险评估”国际重大合作课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积极参与和引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研究》……
“其实不论是做刊物、办会议还是出专著,我们努力做的是希望为中国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发展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王珂英解释,“身为学者我们是用知识产出加强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话语权。”
十年风吹浪打,十年静默耕耘。
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十年,是学术人的坚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学术走在时代前沿的最佳印证。
过去十年,中心助力湖北在碳市场道路上蹚出一条“湖北经验”,拼来“中碳登”。放眼寰宇,全球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担当,而协同创新中心需要更多协同、更入主流、更上层次。
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将为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
道阻且长,但时代已经将重任交到这一代“低碳”人的手上。孙永平说:“面对全球重大课题,我们要展现担当,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