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致知

陈昀荐书:《中华文化中的“报”“保”“包”之意义》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者:晁悦发布时间:2022-11-28

推荐书目:《中华文化中的“报”“保”“包”之意义》

作  者:杨联陞

推  荐 人:陈昀(法商学院院长、教授)

推荐理由:“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文化中的“报”“保”“包”之意义》收录了海外汉学名家杨联陞在新亚书院主持“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的三场讲座内容:《中华文化中的“报”“保”“包”之意义:“原报”“原保”“原包”》。中国的“报”字的原义可以追溯至殷商时期,原意为祭祀,系由象征郊宗石室(指葬地祭地)而引申为祭祀。后受武侠或游侠精神以及佛教“业”报及轮回观念影响,“报”的内涵不断丰富,“报”的观念也逐步应用到各种社会关系上,成为中国社会关系中重要的基础。明恩溥(Arthur H. Smith)在《中国谚语与俗话》中引用《礼记》“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并补充一段俗话:“所谓相互报偿,在理论上就是俗语中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所谓得人一牛,还人一马;或一盒子来,必须一盒子去,都是这个意思。”“保”的原意应该是襁褓的“褓”,表示大人对孩子的爱。周代以后,“保”开始出现保有、保持的意义。孟子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离娄》上)。与“保”字相关的有保甲、保举、廪保等复合词。“包”亦做“苞”,早期常见于“苞苴”,意指馈赠的礼物。由“包”字原义引申出包占、包揽、保役等复合词。杨联陞用“信”字贯通前后三次演讲的内容:“报”字是我们依据对先人的信仰报答祖宗;“保”字是我们对所保的后代要有可信性(Trustworthiness);“包”字是人对社会人群的信实(Integrity)。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金耀基在书跋中指出:“‘社会科学中国化’应从中国人的经验生活中去掌握那些影响中国人之思想行为的重要概念,以作为建构较高层次社会理论的重要砖石”。《中华文化中的“报”“保”“包”之意义》不仅体现出作者触类旁通、揭微抉隐的治学境界,而且可以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一个有益视角。


返回原图
/